2007-03-30
2007-03-27
重病之后
这是复杂的情况,在你没有任何医疗保险保障的情况下,略懂医术的确是很有帮助。接近细菌性肺炎的结果是很恐怖的,在过去的7天里我每隔5分钟要剧烈咳嗽一阵。前三天我以为自己是社区感染,于是买了最便宜的抗生素,那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药店里用他们公司内部IP可视电话装模作样的请求医生给我抗生素的处方,治疗结果是躺在床上高烧2天而且整体病情恶化。我的判断是错误的。
我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我朋友劝告我去社区诊所看病,我真的很怀疑去那种地方会被人折腾成死,还怀疑社区医生对于抗感染的了解跟我的差距。接下来一天带着目的去买一种特定的药物。又去那家药店买药,同样是一个IP视频电话与对方医生废话半天我早已准备好的对白,目的是可以让我顺利买到所需药品。第五到第七天,上呼吸道感染因为服用GLaxo的药品好转。
在这里特别宣布,10天后羊毛同志已经不咳嗽了!
2007-03-21
[封了]就封了吧
封了也继续用,当年Gag的博客,被封那么多年,还不是照样坚持了下来,估计他现在在那儿偷笑呢。好在这个封是不封后台编辑平台,前台被封,让我拿起封存多日的Tor,好久没用过那东西了,先上了一次维基,发现现在内容真是很丰富。让我惊异的是让我找到跟我同一天生日里竟然这么些人——
119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腓特烈二世 (1250年驾崩)
1542年——德川家康,小名竹千代,从小在今川义元之下当人质,后成年名为松平元康毅然独立和织田信长同盟
1891年——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美国作家,代表作《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
大学里看亨利米勒,迷得就跟中学女生迷摇滚歌手似的。
Sorry,剩下的俩一个我非常讨厌,另一个名不见经传,不提也罢。
2007-03-19
幸亏我不再使用毛房这个名字
幸亏我不用毛房这个博客名字很久,原文里毛堂、毛房就差一个字母。很早以前我经过那里就想那么一个坟墓加上个巨型墓碑(英雄纪念碑),在北京的绝对中心位置,风水上肯定是违背中国传统的,如果是历朝历代封建王朝,这种格局不会发生吧。另一篇文章参见左边栏“阅读分享”。
http://hi.baidu.com/choulouchina/blog/item/53054943f98fbc109313c6df.html
2007-03-18
SxSW2007西南偏南电影节奖项宣布
SXSW( South by SouthWest)这是被国内忽略的独立电影电影节,忽略的非常彻底,一条中文新闻都搜索不到。
先放进来名单再说。
SXSW Film Festival Winners Announced
Jury Awards
REEL Shorts:
Special Jury Award - Clear Cut, Simple , Director: Vineet Dewan
Winner - Pop Foul, Director: Moon Molson
Animated Shorts:
Special Jury Award - One Rat Short, Director: Alex Weil
Winner - Tragic Story with a Happy Ending, Director: Regina Pessoa
Experimental Shorts:
Special Jury Award - The Lonely Lights. The Color of Lemons., Director: Benjamin M. Piety
Winner - 27,000 Days, Director : Naveen Singh
Music Videos:
Special Jury Award - Constantines, 'Working Full-Time,' Director: Drew Lightfoot
Winner - Thom Yorke, 'Harrowdown Hill,' Director: Chel White
Texas High School Competition :
Special Jury Award - Daily Routine, Director: Adela Escobar
Winner - Murder for 9 Points, Director: Brandon Day
Documentary Feature:
Special Jury Award - Cat Dancers, Director: Harris Fishman
Special Jury Award - Audience of One, Director: Michael Jacobs
Winner - Billy the Kid, Director: Jennifer Venditti
Narrative Feature :
Special Jury Award - Frownland, Director: Ronald Bronstein
Special Jury Award - Orphans, Director: Ry Russo-Young
Winner - Itty Bitty Titty Committee, Director: Jamie Babbit
Audience Awards
Emerging Visions:
Winner - The Price of Sugar, Director: Bill Haney
Documentary Feature:
Winner - Run Granny Run, Director: Marlo Poras
Narrative Feature:
Winner - Skills Like This, Director: Monty Miranda
2007-03-17
老生常谈巴别塔
[又见粗颗粒] 除了这个以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可说,下面一系列的电影都跟巴别塔差不多:爱情是狗娘,21克,撞车,宝马短片中的Powder Keg还有那部上帝之城。在看的过程中,我想到底有没有这么巧啊,生活中的巧合是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喜欢表现的东西,当然并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但是事情经过这种方式串连起来,目的可能是为了使它可以更容易的扩展到不同地域而将巴别塔的概念体现出来。这片子说实话比较简单,之前有人说看不懂,我觉得不太理解有什么地方看不懂了,不过人家让我给他讲讲,我更是讲不出什么,如同我现在写关于这部电影的日记其实也没更多的东西可写。导演的叙事能力其实很早以前就已经让我很佩服了,几乎没有什么废话,也没有什么拖沓的镜头,所以电影的节奏很舒服,不快不慢,刚好适合吸引你继续看下去,也不会太快而觉得不能忍受跳跃(因为电影的叙事时间是不规则的)。摄影是一个大亮点,片头那个移动镜头就让我心跳加快,日本片断里吸毒后的小女孩荡秋千和舞厅里那一串频闪照明镜头和剪接都让人大喊过瘾。粗颗粒,我还是得说这个,直升飞机来了,有个镜头只有几秒,让我又想起了那部10分钟的宝马短片Powder Keg。喜欢这种高感光度的粗颗粒。
posted by - @ 23:51:00 Tag: cinematography
2007-03-16
[转载]电影访谈——王全安:做电影应该自律
王全安:做电影应该自律
◎ 马戎戎 2007-03-12
《图雅的婚事》是一个发生在内蒙古草原的故事:丈夫巴特尔因为工伤瘫痪在床,不能再照顾妻子图雅的他,决定让图雅改嫁。但图雅定下规矩,要娶她,必须带着她前夫一起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波折,最终,图雅遇到了真心相爱的森格。在刚结束的2007年柏林电影节上,《图雅的婚事》获得了金熊奖。王全安成为继张艺谋、谢飞之后第三位拿到此奖的中国人。《图雅的婚事》是王全安拍摄的第三部影片,前两部是2000年的《月蚀》和2004年的《惊蛰》,都是低成本艺术电影,《图雅的婚事》投资也不过是500万元。2005年,王全安接下了投资3000万元的《白鹿原》,然而,筹备两年,电影一直未能开拍。在拍摄《图雅的婚事》前,王全安解散了《白鹿原》剧组。
得奖之后
- 三联生活周刊: 你已经42岁了,第6代的导演里,你年纪最大。在你得金熊奖之前,只有你的一些同行、研究电影的学者和很少的记者知道你,看过你的电影。你会觉得这个奖来得有些晚么?这个奖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
王全安:我是陕西人,陕西人知道我得了奖之后特别高兴,觉得金熊奖又回到了陕西人手里。明天我要去拍两个杂志封面,他们打电话给我说,这是给高端男士看的杂志,张朝阳也拍过的。忽然间,很多事情都找上来,所有称得上号的发行商都找上门,要求看片,要求做发行。整个环境都看你有了价值。这一行是个名利场,很喧闹。得奖和出名我想过,但并不是我梦寐以求的。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你拍片的节奏一直比较慢?到目前为止你只拍过3部电影。
王全安:这么多年的文化破坏,我们是付出代价的,那就是整体的文化基础薄弱。一步就是一步,需要成长。这也是我的电影做得比较慢的原因。我做电影是把很多必要的过程融进去了。我的第一部电影《月蚀》其实是我作为导演的一次练习,各种技法,各种风格,都融了进去。《惊蛰》里我要做的是,在现实故事里能不能表现出意境,能不能把这个现实升华一下。国内的艺术家总是习惯写实,但一到表现趣味和想象力的时候,就觉得很无力。
我觉得成名这件事情是,如果没有准备好,它反而对你是一个误会,你走不到你想要的那个点上。
三联生活周刊:《月蚀》是2000年拍的,而你从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是1991年,这些年你在做什么?你在1991年已经是个好演员,还出演过张暖忻的《北京,你早!》,你为什么要从演员转向导演?
王全安:毕业后我到了西影,一下子写了10个剧本,写了4年多。那是1991年,不是拍电影的时机。那时期我一直在问自己,你到底能做什么呢?这时你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写剧本,我喜欢的导演,都是写剧本写出来的,比如黑泽明和科波拉。
《北京,你早!》是我的毕业作业。其实张暖忻已经是那个时代很开放的导演了,什么东西都可以谈,但那种关系无法改变,她是导演你是演员,改变得再多也是局部,造成的结果是,我觉得人物到最后还是平庸了,所以觉得还是自己来吧。当我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做导演的时候,一生的时间都仿佛变得从容了。
关于《图雅的婚事》
- 三联生活周刊:《图雅的婚事》这个故事来自新闻还是你自己的发现,故事中的哪一点打动了你?
王全安:我在杂志上看了一两个嫁夫养夫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农村很多。吸引我的是,这个故事把人放在一个困境和一个悖论中,这里是人欲和道德的冲突。
三联生活周刊:在年初的电影学院研讨会上,有人戏称这部电影属于“老少边穷”题材。为什么一定要放在内蒙古的环境里去拍?汉族和城市环境不足以承受这个故事么?你觉得这是一部所谓的原生态电影么?
王全安:放在汉族环境里会让我感到那一种压力,难以表达我对这个人物的认可。我喜欢蒙古族的音乐,因为旋律饱满,有自信在里面。我觉得我还不够自信,汉族人也不够自信,可是蒙古族人有。有了这种自信,图雅这个形象一下子就饱满了。
其实我想表现的是图雅这个女人的风情。很多人会觉得,一个女人的生活都苦成这样了,还有什么风情?但我就想突出这个。我觉得我们之前的电影,表达冲突的时候还是比较擅长,但是表达美,表达风情的时候就特别无力。所以我不打算表现痛苦、反省和深沉,我对余男说,这个女人要旗帜鲜明地去调情,因为没什么不对的。
我觉得这不是一部原生态电影,它的影像是具纪实感的,但骨子里是有效叙事的情节剧,里面的元素很丰满。《图雅的婚事》,其实就是我想尝试一下我在情节剧上的修炼。
情节剧和大电影
三联生活周刊:你对情节剧的重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前两部电影《月蚀》和《惊蛰》都是小成本的艺术电影,艺术电影通常比较重视个人表达和个人视角。
王全安:也许年轻时候你觉得世界上唯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视角,到了一定时候,你才会认识到世界上还有其他视角,如何讲述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导演应该学会讲故事,学会讲故事别人才能注意到你的表达。
这就还要说到《白鹿原》。做这部电影时,我已经拍完了《惊蛰》,正是我个人关于电影的想法变化的一个关键地方:你到底是想让所有人来看你的电影呢,还是满足一小部分人。做《白鹿原》,是因为芦苇是个喜欢“活儿”的人。芦苇找到我,是看了我的《惊蛰》,觉得我还是个有基础的导演,他觉得背后的结构和布局是有活儿在里面。《白鹿原》的制作让我意识到,能让最广大的观众接受的电影也就是情节剧和情节叙事,这其实是最难的,是要符合最主流观众的观赏习惯的东西。于是我就接受了这个。
情节剧在第5代时候,只有少数人在少数时刻有所涉猎,比如陈凯歌在《霸王别姬》里做的努力,但他很快就回去了。所以为什么大片屡做屡败,屡做屡空,就是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教父》、《阿拉伯的劳伦斯》,这种花很长时间、很大力气做出来的东西,你可以反复看。科波拉花了10年时间写剧本,这种东西货真价实,是接近我梦想的大电影途径。
三联生活周刊:你梦想的大电影是什么样子?
王全安:我梦想的大电影,就是类似《阿拉伯的劳伦斯》,它很雄壮,宏伟,这种宏伟不是场面上的宏伟,而是精神的面广大,涵盖了许多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白鹿原》剧组为什么解散了?得到“金熊奖”对你接下去拍《白鹿原》会有好处么?比如追加投资之类。
王全安:我和制片人的观念有差异,制片人对《白鹿原》的筹划是目前在中国最常见的做法:找一个日本演员,找一个韩国演员,做大的商业炒作。可我的想法是:能不能找陈忠实来演,如何把白鹿原表达得有一点成色,体面一点,有点分量。拖了两年,还是解散了剧组。
《白鹿原》当时投资是3000万元,我做的时候不但没追加,反而在减。我觉得不一定钱多就是好事,因为过多的钱对艺术质量带来的不一定是好处,它带来的可能是贪婪和臃肿。我听说昆汀在北影拍戏时候,打字员就用了七八个,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我对这个没有瘾头。
第6代和第5代
- 三联生活周刊:这几年,第6代的导演接连得奖。比如你,比如贾樟柯,比如王小帅。很多人觉得这是你们即将成为中国电影主流的标志,你自己也这样认为么?
王全安: 变不变为主流,都会成为主流。大家都存在从青年到壮年的阶段,拎不起也要拎。但要看我们能不能守住一个东西。我觉得最好的艺术家的能耐应该停留在自己的职业中,而不是之外。话语权之外的东西,可以通过革命获取,也可以通过艺术获取。如果你把自己的要求控制在职业之内,看似有点被动,因为不能在电影之外的领域发言,但如果你能把这些东西放在你的电影里,你的电影会变得真正强大。有一天你真正的能力到了,就能真正拍出好电影。
第6代的特点是自我价值的表达,这不能算是什么高度,但是一个好起点,起点离我梦想的电影更近了。以前的电影起点是走不到这个地方的,只能最后走到强权的地方,走成一个霸王。以个人面对群体,人的尊严和态度才能体现出来。
三联生活周刊:假如第6代成为主流,和第5代会有什么不同?
王全安:我觉得我们还是比以前的人更从容一点。做《白鹿原》时候,芦苇谈到,他看到了整个第5代从起步,到头大,到完蛋的过程。他说,现在你也有这个机会了,我要看你怎么完蛋。我说,你说的是国病,我怎么避免呢?但我可能意识到一点,做这种事情是要付出代价的,我知道导演的极限在哪里。
第5代这一辈子做了太多的事情,他们随着这个国家的转变、转型做了太多的事情,能支撑到现在,本身都挺了不起。他们这20年里,承担了多少角色?现在他们其实承担的是促进中国电影向产业化过渡的责任,包括商业大片这种模式。他们之前都是拍艺术片的,是后来慢慢涉足到商业片领域的。他们的商业片不尽如人意,其实也是注定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受过这方面训练,就一下子承担了这样的责任。他们能吸引大家去看,是靠自己之前积累的艺术声誉来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的。往后可能会细分化了,其实商业片需要商业片导演,商业片导演在艺术才华上的要求,一点都不比艺术片导演低,它是另一种要求,另一种知识和能力。我觉得今后如果有什么变化,可能就是不太会有你说的这种角色上的矛盾。更可能各是各的。■ [End]
这是一篇令人惊喜的的异常清醒的关于电影电影的访谈!其实今天在地铁里看三联,本来对这部电影没什么太大兴趣,主要是看到其它媒体的介绍都是皮毛,而且很无趣。在很久以前就看过王全安和马晓晴的《北京你好》,是一部90年代的好电影,不过对王全安也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但是2000年看过《月蚀》,印象极其深刻,当年是第一波DV时代以及所谓的独立电影的萌发时期,跟月蚀同时代并经常一起拿来比较的是《苏州河》(也许这只是我的主观感觉),后者我实在比较反感,至今对导演和演员都还有当年那种反胃的感觉,因为当年认为《苏州河》的一大半是抄袭电影《禁忌的女人》,一小半是无病呻吟。而月蚀则给我体会到剧情的痛苦以及导演要表现的东西(这句话说起来也很虚,不过我得再看一遍才能记得情节河具体的,这么多年,只能记得那种感觉)。当年那张找导演要来的月蚀的海报扫描后的文件还留在电脑里呢。上传上来看看。
posted by - @ 22:03:00 Tag: cinematography, interview
2007-03-14
[测试]你适合的专业
有趣的测试。不过这里的English不是学习语言,就如同我们在这边说“你应该去学中文”,那意思大概是你应该去搞文学研究。不过我觉得前5项的确是我比较喜欢的。 You scored as Psychology. You should be a Psychology major!
What is your Perfect Major? (PLEASE RATE ME!!<3) created with QuizFarm.com |
2007-03-07
2007-03-05
[医学中的人性]
点燃一支烟,我发现现在的打火机都是瘦身设计,以前1块一个打火机用一个月,现在用一周就得更新。这时候我在看Dr. House。
Vjay半年前告诉我他参与翻译了这个美国电视剧的部分字幕。到昨天我才开始下载第一季来看。基本上可以说是一部跟ER.不相上下的电视剧。之所以说不相上下,Dr. House虽然很神奇,但是医学始终是一个经验性,依靠日常 大量的诊治为基础的科学。没有日常工作就没有Dr. House里的疑难杂症的完美破解。
ER.体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医学人性关怀。剧情紧张,节奏紧凑,时刻绷在弦上,现场调度超强(当年来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冒出来一个新的急诊病人,病人往往都不复杂,而医生们尽心尽力,各有各自的难念的经。
而Dr. House颇似一个传奇。而且充满了各种其他的东西。基本是一半医学一半生活,生活是指各种Trick和看似的玩世不恭。时而涉及很多生活或者哲学的讨论,而这一切都是在很日常或者玩笑中表现。
其实没有任何医生会去病人家里掘地三尺寻找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从这一点看,Dr. House似乎暗含家庭医学的概念。而且这个片子颇为科普。这并不是说那些疑难杂症可以让普通观众获得一些健康的Tips。而是在夹杂其中的门诊治疗以及对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包含的一些健康因素的讨论。这些对大伙的健康有着实际的意义。在一切门诊诊治时Dr. House几乎都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去打发病人(但却都行之有效)。相对比来说,遇到剧集里核心的难题,彻夜思考,而且总是从细枝末节中获得灵感更加显出作为传奇医生的侠骨。但是侠士毕竟是侠士,这个剧集把全球医学中最疑难的病症加于Dr. House一身,我们也只有当作传奇故事来看。但是玩世不恭或者总让他的下属指称Dr. House要从医学中剔除出人性,如果细看,发现这些就是Dr. House的医学人性之所在。
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ER.第一季里甚至有一个金发美女的“医药代表”,邀请George Clonney去加勒比海旅游。这个花花公子儿科医生更是"Whatever you selling, I am buying."跟着去了,还跟美貌"药代"上床云云。。。Dr. House看到现在,表象的人物特点基本清楚了,但是那些人都没什么背景,除了医院里的职务和角色,基本上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
看美国电视剧,ER是最好的之一,现在这个Dr. House也是最好的,让PB(越狱)去见鬼吧,虽然我还是在追着下载。
我的弟弟现在是一名急诊科外科医生,他告诉我治死过一个心衰患者,就是因为忘记用了一种药,我不会去责难我弟弟,我只会去考虑这种医疗体制,一位第一年住院医独自在半夜接诊急诊病人。。。。。。
我母亲是儿科医生,在一个小县城,她在儿科领域有多年的经验,经她的手抢救了很多病危新生儿。这些经验中我最觉得神奇的是她看任何一个6岁以下的儿童照片,就可以判断出小孩的岁数有多大,正负误差不超过2个月。记得10几年前,每年有个乡下的老农都在丰收季节固定时间来我们家,每次都背一个麻袋,一麻袋的土豆。我们家也会照例款待一顿也许他终年也吃不到那么多肉的饭菜,每次吃完饭,他就简单说几句感谢的话然后转身平静的离开。接下来的冬日,我们就可以吃到非常新鲜的烤土豆,在自己家烧媒的炉子里烤,让那些掉落下来的发红的炭火覆盖在炉膛下面的那些土豆上。那是最好的一种烤土豆的方法。我妈没法拒绝那个老农,他的儿子被救活后,他必然每年背来一麻袋土豆表示感谢,他不可能拿出一个红包塞过来。多年以后,在我开始做一个销售药物的“医药代表”在各种医院里乱窜,找各种医生塞回扣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那些土豆的份量。
BTW. I am really glad that my cousin finally chosed to stay in ER. Lots of pressures could make him a good doctor.
2007-03-04
互联网之信息孤岛
如今的互联网在我看就如同一个信息孤岛。
你在大洋中漂流的船只突然沉没,经过挣扎最终登陆一个鲁滨逊小岛。此后你发现岛屿旁边没完没了每日有邮轮定时定点经过。但每次有船队经过,你的每次呼救都没人听到,日久天长你也只能继续在小岛上呆着。
每天你可以看到驶过的邮轮,犹如互联网上的其它的人和信息流经你身边。但对于你自己来说,你不过是在这个信息孤岛上的个体而已,距离主流航线永远是25海里,自己没法游泳过去,更没法让船队的人听到你的呼救和看到你岸上的求救火把。
Web2.0网络世界就如同无数个鲁滨逊,分布于那些航线的左右(如同一条回归曲线附近散乱的点),那些信息的队列每日例行经过你身边航道,却没人可以看到它们,甚至是那些刚掉进海水的船队水手们。
那些回归分析曲线附近的点,依照一个函数方程或者公式,组成了一条回归分析曲线,曲线就是web2.0。而我们依旧是一个点,因为我们还是不能自己组成那根曲线。
银河系真的存在嘛?不过是天文学家归纳出的一个空间而已,可地球仍然是孤独的。
posted by - @ 03:28:00 Tag: information, internet, web2.0
2007-03-02
《霍小玉传》校注之异议
母谓曰:“汝尝爱念‘开帘风竹动,疑是故来人’即此十郎诗也。尔终日吟想,何如一见。”玉乃低鬟微笑,细语曰:“见面不如闻名。才子岂能无貌?”生遂连起拜曰:“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母女相顾而笑,遂举酒数巡。
张友鹤注:见面不如闻名,此处似应作“闻名不如见面”。
幸亏张友鹤没有校改为先。如果改为“闻名不如见面”,就显得小玉恋才子容貌而非才智,一个花痴形象。而后半句“才子岂能无貌”,更加说明小玉重才而非貌。
可以认为在小玉心中写出如此诗句之人貌必不同凡响,甚至可以不用去见面而证实(犹如说心目中fantasy早已有之)。见面固然难得,而恰逢相亲时刻而见之,所以“见面不如闻名”可以理解为双方见面时,才子坐于对面,小玉对李生说:“虽然见到您如此帅气,可因为你的才华而了解认识你,先读过您的诗篇而后见到您,没想到您的容貌跟才华一样的优秀。”方显相亲前默契之所在。所以李生才能惊诧连起而拜,而且确认了“小娘子爱才”(李生重色)之论断。
2007-03-01
旧照片 (1)
这次假期终于有机会可以翻拍多年前父母家中旧照。
祖母于民国二九年清华(西南联大)旧照,当年如此美丽。
On this vacation I've finally got the chance to do some copying work for pictures i found years ago in my parents home.
She was really a beautiful lady.
Picture taken in the year of 1940 in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祖母,民国二五年,被清华录取后赴京求学途中。具体情形不详。
Grandmother in the year of 1936, I think she was on the way heading to Peking enrolling in the University.
祖母南昌人,童年寄学于某美国教会学校,故英文德语流利。顺利考取两所国立大学,最终择清华。祖母的父亲告诫曰勿从政,但仍毅然加入CCP。联大时期入胡宗南陕西部队战地服务团,实为CCP地下党员。后于昆明学于西南联大,皖南事变后遣散入地下。与同校同系祖父同镇,尔后结婚,后与“组织”失却联系数十年。